禽业频道 >> 当前新闻  

规模化养鸡环境控制技术创新

来源:《国际家禽》  2019年01月11日  点击:6988

经过10年发展,从蛋鸡育种到标准化养殖,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下称“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令国际瞩目的创新成果。其中,由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明主持自创的蛋鸡网上栖架立体散养新模式,既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福利养殖模式,又能满足欧盟福利标准,并能提升蛋鸡福利养殖与健康水平。与之相关的“规模化养鸡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创新及其设备研发与应用”项目成果先后获得2014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5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如今,此模式已在国家金鸡产业扶贫项目中成功应用。

李保明同时担任体系生产与环境控制功能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学科群主任、北京市畜禽健康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李保明在接受《国际家禽》专访时表示,动物福利不只是一种理念,它最直接体现的是技术进步,欧美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推进实施蛋鸡福利养殖新模式,并非单单为了提升动物福利水平,而是通过改善养殖空间环境来提升蛋鸡健康与生物安全水平,进一步实现无抗生产促进绿色高效转型。如,德国Büter农场股份有限公司于20186月实现4万只立体散养蛋鸡 “100周产500枚鸡蛋的生产成绩,一经报道即引起全球蛋鸡业界的极大关注,其鸡群饲养时间平均为101.3周龄,只鸡平均产蛋量达517.4枚,平均采食量118克,平均蛋重61.3/枚。


李保明 博士生导师,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生产与环境控制功能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国际家禽》:在环境控制领域,体系10年建设给蛋鸡产业带来了哪些改变?

李保明:从2008年体系成立至今的10年,在环境控制领域给蛋鸡产业带来的改变涉及很多方面,首先是人们对环境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和理念转变,因为环境控制是需要增加设施设备的投入还有运行费用的提高,10年前,蛋鸡产业主要依靠小散户的小规模、大群体养殖,养殖户对环境控制普遍重视不够,鸡舍建筑设施简陋,环控技术与设备不配套,环境控制基本难以满足蛋鸡健康养殖的需求,频繁的环境应激导致发病率高、死淘率高、料蛋比高、产蛋率低的“三高一低”问题。

其次,通过体系10年的持续研究示范与推广培训,从鸡舍空气环境、水环境和光环境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基本解决了困扰蛋鸡生产环境应激难题,为蛋鸡良种遗传性能的发挥、为提升蛋鸡生物安全水平和科学免疫减负、为实现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提供了可靠保障。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在畜牧产业中率先走向绿色转型,其生产性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国际家禽》:生产与环境控制领域的主要项目最新进展如何?

李保明:在生产与环境控制领域目前开展的研究主要围绕:鸡场规划布局与生物安全工程防疫、不同气候区鸡舍建筑保温隔热性能优化、不同类型鸡舍的温度场与气流场模拟与测试、冷热应激环境调控、新型养殖模式与配套设备研发、场区减排与环境净化、以及标准化养殖支撑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主要进展如下:

在鸡场规划布局与生物安全工程防疫方面,现已形成整场全进全出工艺,或至少实施分区布局按区全进全出,可以实现对场区的彻底消毒,有效切断批次间病原传播的途径,提升生物安全水平。突破了鸡场选址“背风向阳”的误区,提出了选址布局的“风水”意识,结合主导风向的单向通风换气与场区净化技术。针对进出场区的人员、车辆通道的消毒和鸡舍空气与饮水管线消毒等问题,在世界上首创了高浓度微酸性电解水的高效安全消毒技术与装备,为养殖场的防疫消毒提供了环保、高效、安全的低成本消毒措施。

在鸡舍建筑的标准化研究方面,重点围绕密闭式鸡舍负压通风对鸡舍建筑的气密性要求,以及不同气候区的气温变化特点,研究提出了适宜的饲养方式、饲养密度和围护结构经济热阻的要求。并针对西北干旱多风沙地区的气候特点,优化了降沙尘和防夏季湿帘降温气温骤降的侧墙廊道进风鸡舍建筑型式。

在场区减排与环境净化方面,体系主推了传送带清粪技术,将原先刮板清粪改造为传送带清粪后,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可降低50%以上,相应地可减少冬季换气量和节能约50%,舍内CO2浓度控制标准由2500mg/m3提高到5000 mg/m3不会影响空气质量和生产性能。在排出空气的处理和防止舍间交叉传播方面,实测证明了鸡舍纵墙安装冬季排风机的危害。提出排气风机需要全部安装在处于场区下风向的鸡舍一端的山墙上,这对场区净化和生物安全都非常有利,尤其对于不能做到整场/区全进全出的鸡场更是关键技术要点。

在新型养殖模式与配套设备研发方面,针对近年来愈来愈广泛使用的蛋种鸡本交笼养技术与设备相关的工艺及参数优化问题,采用笼内设置产蛋窝方法,可有效减少啄肛行为的发生,并降低了鸡只的恐惧应激反应以及血液内皮质酮含量。本交笼中提供的磨爪垫可以显著降低公鸡与母鸡的中间趾部长度及锐度,对改善鸡只羽毛的覆盖质量、提高鸡只的福利及健康养殖水平具有明显的效果。在蛋鸡标准化养殖支撑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方面,分别在体系大庆综合试验站(东北区)、体系邯郸综合试验站(华北区)、体系惠州综合试验站(华南区)、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西南区)以及成都正鑫农业等企业进行集成研究,形成了我国不同气候区蛋鸡标准化养殖支撑技术集成模式4套。

在育成鸡专业化生产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方面,与山东恒基农牧机械有限公司合作,优化和集成了蛋鸡育成和产蛋期兼用的新型栖架立体散养系统技术装备1套,该系统已经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基地安装完成,并进行了鸡只转群饲养试验。此外,试验研究表明,育成阶段使用蓝绿光能够促进蛋鸡的体重增长;10周以后,蓝绿光及黄橙光对蛋鸡骨密度都有促进作用。

《国际家禽》:您主持首创的蛋鸡网上栖架立体养殖新模式有哪些优势?目前取得哪些应用成效?

李保明:蛋鸡网上栖架立体散养新模式的开发作为我们这些年的重点技术储备,主要是考虑了蛋鸡健康养殖的发展方向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由跟跑向并跑与领跑阶段发展的需要。

目前,欧盟的蛋鸡福利养殖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美国2018年蛋鸡非笼养的福利养殖模式也已占到18%。与此同时,国际餐饮巨头、知名食品企业纷纷做出承诺称,将在2025年后只采购来自非笼养的福利养殖的鸡蛋。国外的这种发展趋势,我们一定要关注。这种养殖模式的转型发展,已经逐步显示出它的优势。

多年来,欧美的蛋鸡福利养殖在国内的宣传出现了一些偏论,以致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国内认为动物福利就是对动物怎么友好一点,怎么多关爱一些等这一类说辞,甚至认为福利养殖就是回归户外散养模式。实际上,我们经过跟踪欧盟蛋鸡福利养殖技术后发现,动物福利不只是一种理念,更主要是一种技术进步。欧盟最新的蛋鸡福利养殖模式已经可以实现栋舍24万只鸡,72周龄全程死淘率不超过5%95%以上产蛋率可以维持22周,到72周龄的产蛋率仍达89.6%。既实现了无抗生产,也不需要注射疫苗。试想,到2025年,欧美发达国家蛋鸡大多改成福利养殖模式了,而国内蛋鸡养殖多数仍然在使用叠层笼养模式,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否会突然发现又被拉大到20年~30年?

健康养殖是一大趋势,欧盟提出无抗生产,禁止抗生素用于蛋鸡养殖,其中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利用福利养殖模式替代笼养,在改善蛋鸡生产环境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抗生素替代。因为只有鸡自身健康了,才可以不用喂药,而鸡的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所处的鸡舍环境来决定的,也就是说,良好的生产环境是蛋鸡健康的前提。

考虑到国内养殖环境的复杂性,我们研究开发了网上栖架立体散养新模式,这与欧盟的蛋鸡舍内立体散养模式不一样,其主要区别是,鸡群既不跟地面接触,又不跟垫料接触,也不用垫料,因此能够保持鸡舍内较低的粉尘浓度和良好的空气质量。这种模式把原来笼养优势和散养优势良好结合在一起,鸡在网上可以立体自由活动,而不和粪便接触,对蛋鸡健康更有利。

我们研究发现,只要给鸡在立体空间科学合理地配置相应的设备,比如,吃料有采食槽,产蛋有产蛋窝,栖息有栖架,按照不同功能分区,鸡只啄癖、乱飞等现象会很少发生。目前,我们已开发出适于3000~5000只和3~5万只两种规模的蛋鸡网上栖架立体散养模式2套。

目前,我们主要按以上两种规模模式示范推广。经过几轮的试验推广,总体效果良好,有的已经实现产业应用,有的准备在生产上逐步推广。开发的蛋鸡网上栖架立体散养模式及其技术装备,已成功应用于德青源在藏鸡产业开发的扶贫项目,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国际家禽》:设备如何升级无疑是蛋鸡福利养殖的一大核心问题,在此方面体系是如何推进的?

李保明:目前,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在蛋鸡设备研制方面,主要还是参考国外技术,从整体使用效果来看,国产蛋鸡设备与国外的设备如德国、意大利的蛋鸡设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这几年针对蛋鸡标准化养殖及栖架网上立体福利养殖的要求,与一些蛋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了交流,并结合生产案例做了相关的设计原理及技术开发方面的培训,更好地带动国内蛋鸡设备制造企业朝着标准化健康养殖与福利养殖的方向不断改进。

综合来看,国内蛋鸡设备制造行业与欧盟的最大差距在于理念,认识还有提升空间,主动研发力度不够。从设备产业发展布局来看,一定要转型,要用新的理念来进行设备研制。比如,规模鸡场的生物安全、环保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将愈来愈受到关注,从鸡场设施设备和工程技术角度如何做好支撑是关键。现在,蛋鸡行业把粪污问题基本解决了,但蛋鸡场的粉尘净化、空气处理等领域依然面临不少难题,抗生素和违禁药物残留问题依然影响蛋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提升。目前,欧盟一些国家的蛋鸡养殖场已经对排气风机的粉尘全部实施净化。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此问题进行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生产方式转型,而这与设施设备关系最大,因为不论转型到哪一种生产方式,必需通过设施设备来实现。国内现在这方面的整体研发力量投入显得有些不足。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另一方面,需要转变观念,食品安全应该从生产环节去抓而不只是从检测中去监管,可追溯的同时,生产过程也要保障质量。

《国际家禽》:据您研究,未来510年内,谁将主导国内蛋鸡养殖模式?

李保明:未来510年,国内蛋鸡仍将是中小规模为主体,预计将占全国蛋鸡养殖的50%60%。虽然大型规模养殖场发展挺快,但目前占全国蛋鸡年存栏总量还不到10%,将来35年内,预计这一数字可达20%,但不会超过30%

因此,未来中国蛋鸡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得看中小规模蛋鸡的进步,而如何将这些养殖户带动起来是一大关键,不能让他们自发地去生产而是要让他们有组织地去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引领他们,用体系标准化技术去支撑,带动他们做好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如果按我们福利养殖模式,采用网上栖架立体养殖,尽管投入的劳动力多一点,但生产的鸡蛋品质好,可以满足高端消费群体的饮食需求。这样,就让蛋品产生高附加值,蛋品价值链也会逐步优化。我觉得,这种龙头企业引领发展优质鸡蛋的模式,将是今后的中国蛋鸡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

现在投建100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场的国内大型企业,蛋品深加工将成为它们发展的必经之路,否则,仅靠鲜蛋、壳蛋业务会面临更多风险。如果做液蛋、蛋粉等深加工,可以根据市场波动来调整自己的鲜蛋和深加工业务,以此规避风险。

未来510年,国内蛋鸡养殖主要模式仍将是叠层笼养,但从鸡蛋品质、福利养殖方面讲,重要的是让新技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基于多方面考量,体系正在集成一整套系统,包括成套化的生产模式、设施设备、环境控制技术等。十三五之前,体系主要是在研发相应的支撑技术标准化和关键技术。十三五期间,重点在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主要针对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东北、西北这7大片区不同的气候特点来分别集成,每个片区有它的自己的模式,然后再示范推广。现在已经确立了10多个示范场在做,主要是把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集成到一块,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比如,体系大庆综合试验站不只是自己做,而是把农户引到它的园区,一栋舍一个农户,这相当于农户合作社,以此带动很多农户增收致富。然后,将这套技术交给这些农户,农户可以对照蛋鸡品种饲养手册并根据参数、指标来进行科学管理蛋鸡舍,而且可以知道自己某一阶段的养殖水平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出现问题可以通过找驻场技术员来及时解决,这样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我觉得,这是大型企业加农户的紧密型组织模式很好的推广方式,对促进国内蛋鸡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