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新闻  

非洲猪瘟防控靠生物安全和封锁扑杀 ——专访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贺东生教授

来源:《国际猪业》  2018年08月31日  点击:7465

【国际畜牧网】编者按:日前在我国首次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给业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非洲猪瘟病毒从哪里来?养殖场该如何有效应对?近年中国的猪病流行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带着这些问题,《国际猪业》记者采访了著名猪病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东生教授。同时任国家兽药疫苗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生猪体系猪病岗位科学家的贺教授亦对猪场的秋季疫病防控给出了具体建议。

《国际猪业》:日前,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国内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您能否介绍一下,引起非洲猪瘟的原因都有哪些?此次沈阳疫情有何特点?可能的病毒来源是哪里?

贺东生:非洲猪瘟引起的原因就只有一个,就是非洲猪瘟病毒。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病毒,该病毒基因组很大,基因型多且非常容易变异。此外,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的唯一成员,是唯一核酸为DNA 的虫媒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23个基因型。它很独特,跟其他病毒完全不一样: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侵害宿主免疫系统,不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因此疫苗对病毒无法中和——没有保护力。

非洲猪瘟最早发生在非洲,后来通过中东一直传到欧洲,再到拉丁美洲和南美洲,2000年以后传到了俄罗斯及东欧地区,今年8月初首次出现在中国。它是一种外来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会造成感染猪群100%死亡。虽然它完全不感染人,但对猪群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沈阳和后面发的几个非洲猪瘟属于点状疫情,即疫情只在一个小地方发生。鉴于发现比较早,且各部门反应很及时,对疫情做了“断根性”处理,即封锁、扑杀、消毒、隔离,非常有效。这次非洲猪瘟如何进入中国,目前路径还不太清楚,也没有最终的结论,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调研。至于有没有感染其他区域,也还待后续的观察。

《国际猪业》:国外目前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上有何经验和策略?中国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贺东生:国内外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是非常一致的,现在全球都没有可用的非洲猪瘟疫苗,相关药物也没有。唯一的办法就是:一旦发现非洲猪瘟,第一要封锁,涉及疫点周边三公里区域;第二是扑杀,这是真正起作用的措施;第三是消毒。这三个措施要互相配合,如果只是扑杀而没有封锁,病毒仍会通过鞋子、车辆等大量携带到其他地方。非洲猪瘟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病毒只感染家猪和野猪。所以疫点周边有野猪的话也要设法扑杀,之后彻底地消毒及作无害化处理。

防控上还要注意一种叫软蜱的昆虫,其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会长期躲在软蜱的身体里扩增繁殖、长期存在,而软蜱会寄生在猪身上,吸食猪血时就会传播病毒,因此需要消杀软蜱。对于新传入的“最厉害”猪病,通过彻底的封锁、扑杀、消毒、不给病毒留有传播和扎根的可能,3至4周后检疫合格,则可以考虑解除封锁。

另外,在3公里半径以外还需延伸一个10公里的半径进行密切监测。这个范围内没有感染病毒的猪无需扑杀,但是要采血来检测有没有被传染。

《国际猪业》:非洲猪瘟的相关疫苗多久有可能开发出来?

贺东生:目前没有疫苗。预计几年内不会有。个人意见:即使勉强研发了疫苗、其效果也是打折扣的。即使有“勉强”的疫苗也不应该用,因为疫苗保护不力反而存进病毒复杂化,对扑灭疫病不利。国外研究几十年还没有成熟的非洲猪瘟疫苗产品,没有根本性的进展,研发的疫苗无法阻止猪的感染和排毒。小的进展有一些,包括诊断方法,尤其诊断方法目前是非常好的,基本上三个小时就可以诊断出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流行病学防控上也有一些进展,但最终的预防性产品还没有。

就国内研究来说,由于起步比较晚,以前也没有太多迫切性,只有个别单位得到特别批准才能做一些小的研究,因为非洲猪瘟病毒毒株不能轻易引进,那样会比较危险。

总体上而言,非洲猪瘟的防控还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国内外都是靠监测和发病后彻底扑杀。

《国际猪业》:中国近年的猪病流行有何新的特点?

贺东生:最近两三年,中国的猪病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除了常规的老病新发、病况复杂及混合感染较多以外,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新病的增多,而且是烈性病和危害大的猪病“下饺子”式的增多,且呈集中传入和扩散的趋势。

举几个典型的例子,一是非洲猪瘟,二是赛内卡病毒(SVA或SVV)。引起的一种猪的以口蹄部出现水泡性损伤为特征的传染疾病。塞内卡病毒病的发病特点与口蹄疫等非常类似,临床症状上无法与口蹄疫、猪水泡病、水泡性口炎和水泡疹相区别。称其为口蹄疫的“兄弟病毒”,它跟口蹄疫同科,但各属不同的种,口蹄疫的疫苗也保护不了SVV的进攻。SVV也是从国外传过来的,最近发病比较多,虽然它不像非洲猪瘟这么严重,但SVV的传播途径还和致病机理也不清楚。我国已有SVV灭活疫苗的研究,世界上还该病的疫苗研发成功案例,可以用疫苗很好地进行防控。

第三个例子是非典型瘟病毒(APPV) ,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新生仔猪先天震颤,感染的仔猪死亡率可达到30%。第四个是猪圆环病毒3型(PCV3),国内有生产针对PCV-2的疫苗,防控效果比较好,但现在出现了PCV-3。通过对PCV-3毒株全基因组和其部分基因的遗传进化研究发现,PCV-3与PCV-1和PCV-2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属于新型的猪圆环病毒。

此外,我国猪群还有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以及源自蝙蝠的新型冠状病毒(SADS)等,SADS在南方的一个猪场一次疫情就引起4万多头出生小猪急性腹泻呕吐和大面积死亡。

《国际猪业》:当前在猪病防控上还有哪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贺东生:第一,要加强对新病的立项研究和认识,很多病原来自国外,不管新病源自国内还是国外,都要开展对未知病源的了解和研究。第二,政府部门要建立快速反应体系,即疫病的预警和扑灭防控体系。第三,广大猪场对于一些可疑的、造成猪只不明原因死亡或者损失比较大的情况,要及时上报。第四,要及时诊断,这样才会对疾病有清醒的认识,不认识不了解就容易造成恐慌。第五,要加快防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病毒病防控主要靠疫苗,应该说除了非洲猪瘟靠扑杀,其他疫病都要做好疫苗研发的储备。第六,对于普通疫病,包括新发的疫病如SVV和SADS等,可放开和鼓励企业积极研究、尽快使用新的防控手段和防控产品。同时加快新产品审批速度,建议开辟疫苗审批的绿色通道。当然,对头号烈性病非洲猪瘟的研发活动要严加监管、严防病原外泄。 第七,要有综合防控和生物安全的概念。疫苗不是万能的,综合防控很重要。

《国际猪业》:据报道,尽管当前的疫苗生产工艺水平越来越高,有的保护期却越来越短,目前,中国猪病情况相比以前更加复杂,经常出现原来的猪病尚未完全解决,随着养猪产业的发展,又引进了新的“病原”等恶性循环。据您研究,当前影响猪只的病毒变化都有哪些新的特点?您对此有何建议?

贺东生:疫苗保护力不好,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疫苗本身,二是病毒变异。就疫苗本身而言,我国疫苗的研发力度、审批进度都比较慢,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很多疫苗要好3至8年才能研制出来,如果审批的时间长,会影响养殖业的防控效果。当然有生产厂家质量方面的原因,有的疫苗粗制滥造,要加强监管,,也有可能是其研发毒株、疫苗和现在流行病原的毒株不相匹配。

病原和病毒属于微生物,它们也会想尽办法存活,通常经过变异来逃避人类的“追杀”。病毒基本上3~5年会有一个中等的变异,10年左右会有一个大的变异,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无法控制,要学会和谐相处,不必赶尽杀绝。

因此需要加强和加快疫苗的研发和推广使用,也要减少疫苗药物滥用,比如说目前的抗生素滥用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包括造成病毒的变异加快。 其三是既要提高疫苗质量,又要控制生产门槛,不然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国际猪业》:行业秋季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哪些疫病?在诊断和防控方面,您对广大养猪户有何建议?

贺东生:简单来讲,有三种类型的病值得关注:第一类是肠道腹泻病,肠道腹泻会导致小猪的高死亡淘汰。这以流行性腹泻为代表,急性腹泻综合征病毒(蝙蝠冠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等都属于该类。第二类病是繁殖方面的问题,如母猪难产、死胎等,这会影响整个的生产计划,所以这方面的疾病都要非常关注,如伪狂犬、蓝耳病等。第三类是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有猪肺炎霉形体(M.Hyo)、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有些会造成急性的死亡,有些则是慢性的损害。以上三类猪病都要特别关注。此外,药关注新病的引进、老病的变异和新发。目前来看赛内卡的危害尤其大,有必要研发一些新的产品来防控。

猪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在秋季要切实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保持良好的通风以及温度和湿度,同时要提供充足而且干净的饮用水。在饲料方面,要选购优质的全价料或原材料以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应根据自身规模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保健方案,定期采和监测、科学评估猪群健康状况,及时优化免疫,获得最佳防控效果。

关键词: 非洲猪瘟 疫情 防控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