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新闻  

四大疾病净化技术路径 ——“中国蛋鸡十年”吴艳涛专访

来源:《国际家禽》  2018年12月17日  点击:4052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到2020年,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这四类疾病在全国达到控制标准——家禽发病率降低到6%以下,在全国所有种鸡场达到净化标准。为此,这四类疾病的综合防控与净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已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在未来两年内,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几家规模蛋鸡场或家禽养殖场的事情,也不仅是几家疫苗或动保企业的事情,而是涉及包括蛋鸡在内的整个家禽生产链以及产业链中各利益相关方。目前,针对这四大疾病的净化技术研发情况进展如何?净化示范取得了哪些成效?难点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国际家禽》杂志记者专访了国家重点专项主持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下称“体系”)岗位科学家、扬州大学教授吴艳涛。

《国际家禽》:请结合疾病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谈谈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对蛋鸡以及家禽行业的贡献。

吴艳涛:体系成立以来的十年是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发展最快的十年。通过体系这一创新平台,实现了高校、科研院所与养殖企业的直接联系。针对我国蛋鸡业遇到的各种疫病问题,疾病控制功能研究室积极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保障了产业的健康发展,显著提升了行业的疫病防控水平。

在蛋鸡疫病控制技术方案方面,刘秀梵院士倡导并付诸实施的“科学免疫减负”方案和王红宁教授领衔制定的蛋鸡重要垂直传播性疾病净化技术方案等均已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在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方面,刘秀梵院士团队与多家动保企业联合研发成功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专门针对在中国鸡群流行二十多年的新城疫强毒-基因VII型病毒,它的问世为新城疫防控及净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A-VII+WJ57株)也于2018年获得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2018)新兽药证字42]。由刘胜旺研究员研制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LDT3-A株)[2011)新兽药证字5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2018)新兽药证字44]”以及由我们团队研制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La Sota+QXL87株)[2018)新兽药证字24]”,为国内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提供了新的产品。


“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方面,我们的团队通过监测发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鸡传支)QX型毒株已经取代马萨诸塞型毒株成为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优势血清型。”

《国际家禽》:针对国内过分依赖疫苗和药物的情况以及养殖者对生物安全认识不足的问题,未来3-5年研究室有哪些针对性规划?

吴艳涛:目前,养殖业过度依赖疫苗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我国养殖设施和饲养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很多企业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多年前较低生物安全水平的状态,在潜意识当中仍然把疫苗作为疫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没有意识到过度免疫对鸡群造成的应激和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二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疫病(如腺病毒引起的鸡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以及病原变异产生的一些新的血清型和变异株(如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变异等),导致免疫程序中加入的疫苗品种越来越多。大多数养殖场缺乏免疫效果评价和疫病监测手段,因此无法判断哪些免疫是必需的,哪些免疫是非必需的,一旦加入免疫程序就不敢再减掉,生怕引致疾病发生。

过度用药的现象主要原因也跟疫苗使用相似。过去饲养条件比较差,生物安全水平不到位,细菌性疾病频发,大多数养殖企业缺乏对有效的敏感药物进行筛选的技术手段,因此用药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容易导致药物滥用。而要建立并完善生物安全体系,一方面需要通过养殖设施水平的提升来改进生物安全体系的结构,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堵死在生物安全方面存在的所有漏洞。目前,我国蛋鸡设施化养殖的比重已经非常高,但与相对应的生物安全观念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甚至存在过于依赖硬件设施的误区。

针对上述情况,体系疾病控制室在“十三五”期间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持续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监测,及时通过行业会议、体系数据库、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让业内养殖企业了解疾病流行的最新动态,为免疫程序制定提供依据;二是与龙头企业开展“免疫减负”行动,树立精准免疫的典型,增强全行业“免疫减负”的信心;三是持续进行家禽重要细菌性病原耐药性监测,为行业科学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四是继续加强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工作,为蛋鸡行业培育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业整体的生物安全观念。

《国际家禽》:请介绍一下您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和滑液囊支原体病防控方面的研究成果。

吴艳涛: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方面,我们的团队通过监测发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鸡传支)QX型毒株已经取代马萨诸塞型毒株成为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优势血清型。该型毒株自1998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其流行范围持续扩大,目前在亚洲、欧洲、非洲等大多数国家均有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目前国内使用的鸡传支疫苗主要针对马萨诸塞型毒株,对QX型毒株的免疫保护效率不理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团队研制成功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La Sota+QXL87株),该产品于20185月获得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2018)新兽药证字24]。该新型疫苗对QXIBV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效力达到90%以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关于滑液囊支原体病(MS)的应对,我们提出了周密检测、因地制宜、一场一策的控制理念,与体系多个试验站联合针对滑液囊支原体感染的防控做了试验。在流行病学监测方面,针对不同养殖场、不同品种、不同饲养阶段、不同饲养模式分别进行系统监测,初步摸清了滑液囊支原体在国内的流行现状和传播规律。建立了可区分流行株和MS-H疫苗株的错配扩增突变熔解分析试验(Melt-MAMA),目前已经分别在邯郸、徐水、银川、青岛、延庆等多个体系综合试验站进行了推广。根据不同养殖场的感染状况,合理制定了针对各场的用药方案和免疫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在合作的祖代和父母代种鸡群已经能够将MS野毒阳性率降至极低甚至完全阴性,在商品代蛋鸡基本可以做到控制临床发病。

《国际家禽》:近年来,国内外有哪些新发疾病?各有什么特征?

吴艳涛:新发疾病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三种情况:

一是以前没有发生过的疾病,比如H7N9亚型流感病毒感染和禽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

二是病原变异产生的新血清型或基因型,导致已有疫苗无法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过去国内主要以流行马萨诸塞型毒株为主,也存在少数其他血清型,但近年来新出现了QX型的毒株,这是以前从未出现的新的血清型,这种血清型不仅目前在国内已经成为流行最广泛的血清型(占流行毒株的70%左右),甚至在整个欧洲和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成为流行最广泛的毒株类型,且致病性相比较于以往发现的血清型的毒株显著增强,不仅可以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和肾炎,还能导致雏鸡输卵管发育不良和产蛋鸡的产蛋下降,如果鸡在发育阶段感染导致输卵管发育异常,到性成熟后将不能正常产蛋,这种情况在生产中被称为“假母鸡”,整个鸡群产蛋率无法达到高峰,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三是一些以前就存在的疾病,由于养殖方式的改变,其流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滑液囊支原体感染和传染性鼻炎这些细菌性的疾病。过去在抗菌药物不受限制的情况下,鸡群可带菌但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发病,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强并落实了兽药使用管理相关制度,在“减抗”甚至“无抗”养殖的新情况下,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上述这些新发疾病都需要我们及时跟进,阐明疾病流行的规律,探索适合的防控策略。

《国际家禽》:您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点专项——“种禽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沙门氏菌病综合防控与净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进展情况如何?主要技术难点有哪些?实施中的最大障碍在哪里?

吴艳涛:我国是世界上家禽养殖数量最多的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新城疫(ND)、禽白血病和沙门氏菌病是严重危害我国种禽业健康发展的四种主要疫病。沙门氏菌和白血病病毒还能够垂直传播,随着代次呈级联放大效应,其隐性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因此,开展种禽场四种疫病的综合防控与净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最终根除四种疫病,必将产生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将起到一定作用。自这一项目启动以来,主要任务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研发了一批新型精准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提高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禽白血病、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水平,及早发现疾病,为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经济损失提供了依据。如,建立了可区分不同血清型禽流感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实现对HPAIV感染的快速筛查;建立了可检测所有NDV以及可鉴别ND强毒与弱毒的PCR方法,可以排除弱毒疫苗的干扰,对种禽场进行NDV强毒感染的筛查;建立了检测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的ELISA试剂盒和快速检测胶体金试纸条,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大大降低了净化监测试剂的投入成本;建立了一系列鸡白痢沙门氏菌特异性检测方法,为禽沙门氏菌病净化提供了特异和敏感的检测试剂。

二是通过流行病学本地调查,摸清了我国种禽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禽白血病、沙门氏菌病发生和流行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综合防控与净化方案。掌握了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禽白血病3种病毒病的流行特征、病原传播媒介及途径、遗传变异规律、疫苗研制的方向以及沙门氏菌在种禽场中感染规律、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机理、沙门氏菌疫苗研制的方向、新型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等重大科学问题。通过项目组与示范场的对接,将相关的研究结果反馈给示范场,为示范场制定合理的疾病控制和净化措施奠定了科学基础。

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了一批老中青结合的从事疫病净化技术推广的专业化队伍和后备人才。项目组与示范场之间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项目组专家根据计划定期开展专题技术培训,示范场也可根据自身需求派遣相应的技术人员赴相关实验室进行学习,大大提升了示范场兽医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为实现这四种疫病净化目标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是通过综合防控和净化措施,减少甚至根除种禽场四种疫病,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从技术层面上确保了我国家禽养殖业种源的安全。通过净化示范,一大批种禽场均已经达到农业农村部制定的疫病净化标准。自项目实施以来,2个示范场(晓鸣农牧和峪口禽业)已于2018年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禽白血病净化示范场复核评估;4个示范场(大午集团种禽有限公司、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兴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有限公司)于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禽白血病净化示范场评估。2016年度,5个种鸡场通过了第二批“国家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评估;2018年度,13个种鸡场通过了第三批国家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评估。这当中,包括多家体系综合试验站依托企业,如华裕农科、荣达禽业等。

五是通过项目的实施,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动物疫病净化评估工作提供了大量合理化建议。如项目关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农业农村部及时调整和优化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项目组多位专家参与了农业农村部种禽场净化评估标准的修订工作;项目组还在积极探索制定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和禽沙门氏菌病的净化评估方案和标准。相信,这些标准将为我国相关疾病的净化评估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从技术层面来讲,目前这四种疾病净化技术都已经完全成熟,但动物疫病净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经费,对于中小规模企业,在经济上可能难以承受。初期的净化目标实现难度很大,但最难的还是净化之后的长期维持,不能有丝毫松懈,否则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前功尽弃。

《国际家禽》:能否举例分析国内蛋鸡/家禽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及其主要原因?

吴艳涛:多病原混合感染在蛋鸡/家禽养殖中非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呼吸道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鸡毒支原体、滑液囊支原体等细菌性病原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等病毒发生混合感染,相互之间可以产生致病协同作用,甚至一些细菌性病原与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弱毒疫苗之间也能产生协同致病效应;

二是免疫抑制性病原对其他病原致病性的影响,禽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等属于免疫抑制性病原,可导致鸡的免疫抑制,从而对其他病原感染的易感性增强;

三是环境因素的作用,比如鸡群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舍内粉尘超标等因素均可造成鸡群应激反应和呼吸道黏膜的损伤,从而导致其他病原趁虚而入。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