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新闻  

中国不缺粮,缺豆

来源:新华社  2020年08月28日  点击:3211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测,到“十四五”期末(约2025年),中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这再次引起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

1.3亿吨粮食缺口,平均到14亿人,每人将近100公斤,这么大的缺口,中国人要挨饿了?不是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72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吗?

要不说断章取义害死人呢,这不农业农村部很快出来解释,这里人们对粮食缺口1.3亿吨,存在误读。

真实情况是,我国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19年净进口谷物是1468万吨,占国内产量的2%左右,即便按照社科院测算,“十四五”期末我国谷物进口2500万吨,也就占我国粮食产量的4%。

当然,农业农村部并不讳言,我国粮食供需领域存在结构性矛盾。8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粮食总量平衡下,我们国家的粮食供需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大豆产不足需,而且产需缺口逐年加大,每年进口8000万到9000万吨。

社科院报告中讲的粮食缺口,指的就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

那么,我国为什么缺那么多大豆,不进口行不行呢?

大豆需求快速增长

事实上,中国也一直重视大豆生产,在1995年前还是大豆净出口国。之后,进口规模越来越大,2017年达到峰值9554万吨,2019年进口量有所下降,也有8851万吨。按照这一数据计算,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对外依存度一度超过85%。

今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据海关统计,1~7月累计,我国进口大豆5514万吨,同比增加了17.6%,其中7月份进口大豆1009万吨,同比增加了16.8%。

按照农业农村部的分析,随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及自美国进口大豆有望继续增加,预计下半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增价稳。
那么,1995年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大豆大量进口呢?多位专家接受采访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爱芝表示,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饲料。这一需求的增加,实际上是人们油脂和肉蛋奶等畜牧业产品消费量的大幅增加。

有研究显示,我国粮食、蔬菜、肉食的比例关系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8:1:1,演变为4:3:3。上半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3.4亿头,家禽超过62亿只。这背后需要强大的饲料供应能力,豆粕就是其中重要的蛋白饲料。

商丘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宋肃远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均GDP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的日常餐饮结构从20年前的大量主粮、少油、少肉,演变成了少量主粮、多油、中等水平的肉,这造成直接谷物消费量减少,但是整体粮食消费量增加,这是我们大豆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在进一步推进,未来作为口粮的大米和小麦用粮占比预计会进一步降低,生产肉蛋奶需要进口的饲料用粮继续增加,这是社科院预计的1.3亿吨粮食缺口的背景。

自己种,得腾出6亿亩耕地

正如潘文博所说,粮食品种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前几年我国的大豆面积一度减到了1亿亩以下,这几年我们搞大豆振兴计划,大豆面积连续几年恢复增加,去年恢复到1.4亿亩,是历史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大豆还有缺口,产不足需,而且产需缺口逐年加大。

这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要保证口粮绝对安全、谷物自给,就必须大量进口大豆,适度进口也是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豆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国内每亩单产只有120多公斤,据此计算,我国每年8000多万吨进口大豆,需要6亿多亩耕地。

也就是说,要完全自给自足,需拿出三分之一的耕地种植大豆,这势必挤占小麦、玉米、水稻的种植面积。要知道,2019年这三大主粮的种植面积分别为3.56亿亩、6.19亿亩、4.45亿亩。

按照现在生产水平和资源禀赋,国内很难腾挪出充足的耕地生产所需大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显然不可能通过牺牲主粮自给的代价来减少大豆进口量。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所说,因为我们资源不足,进口节省了土地资源,进口大豆、棉花等就相当于进口土地、水资源。

于爱芝认为,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从目前关注口粮安全转变成更关注食物安全,提高对粮食进口比重的容忍度。

不过,她也表示,由于全球粮食与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和粮食的金融属性强化,加剧了粮食价格超常波动的风险,我们也要强化监测预警,与主要出口国加强协调,把疫情对大豆供应链的影响力争降到最低;同时也要多措并举稳定大豆供应,比如在国内持续推进大豆振兴计划,稳定国内大豆生产,与俄罗斯开展大豆种植合作等。

关键词: 大豆 饲料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