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新闻  

猪蓝耳病病因与防控策略研究

来源:证券时报  2021年03月31日  点击:3250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对物质需求不断扩大, 养殖业的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猪肉是我国肉类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产品类型。 目前蓝耳病对养猪业发展具有重大冲击, 加强对传染病的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加强对蓝耳病相关情况的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猪蓝耳病的基本认识、 病因分析、 特点及防治的有效措施 4 个方面进行阐述, 为蓝耳病的防治和养猪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猪蓝耳病是养猪业中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猪病, 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甚至可能发展成猪瘟, 一旦患病对养殖户带来极大的

经济损失, 因此, 对猪蓝耳病病因进行分析、 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防疫、 疫苗防疫等都是进行防疫的重要手段, 养殖户加强疫病防疫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减少蓝耳病的暴发具有重要作用。1 猪蓝耳病的基本认识

猪蓝耳病又称为 “新 猪 病 ” “猪 繁 殖 与 呼 吸 综 合 症 ” 、“猪瘟疫” 等, 是我国二类传染病, 蓝耳病有较高 的 接 触 传 染性和地方流行性特征。 猪蓝耳病只会在同类物种间传染, 不会传染给其他动物, 不 论 猪 的 日 龄、 品种都有感染蓝耳病的风险, 其中日龄在 1 月以内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最容易感染

[1]。 公猪发病率较低, 症状表现不明显, 但猪蓝耳病会导致公猪精液质量下降, 精液中会携带猪蓝耳病的病毒。患病和带毒猪是蓝耳病的主要传染源, 主要通过接触感染、 空气传播、 精液传播以及胎盘垂直传播等多种方式传播,主要经口腔、 鼻腔、肌肉、腹腔、 静脉及子宫内等部位受到感染, 患病猪的鼻腔、尿液、粪便中可检测到病毒; 同时, 病毒也可以在病猪体内长期保存。 易感猪可能受到被感染猪在感染后 2~14 周内通过接触的方式受到感染, 接触感染也 是 蓝 耳 病蔓延传播的主要方式, 与接触过蓝耳病的医疗器械、 物品等接触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因此, 在对猪蓝耳病进行防治时要特别重视对传播途径的管理与防控。猪蓝耳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等因素的抵抗力较低, pH 和 温度会对病毒稳定性和感染力度造成重大的影响。 pH 呈中性时,病毒感染力极度降低。温度对猪蓝耳病的影响较大, 温度越高病毒的活性相对降低,因此利用高温进行杀毒是对猪蓝耳病进行防治的有效手段。 同时, 猪蓝耳病对有机溶剂十分敏感, 如氯仿几乎可以使病毒的感染力完全丧失。 同时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猪蓝耳病病毒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 猪蓝耳病的病因分析

2.1 蓝耳病具有极高的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致病病毒是动脉炎病毒的一种, 最初是老鼠动脉炎病毒感给野猪, 经过病毒变异后产生的新型病毒, 病毒中的 6 种蛋白质会在感染后的不同阶段使宿主产生不同的抗体,使蓝耳病具有无血凝活性, 增加了蓝耳病防治的难度和高致病率。 目前, 我国养猪业中蓝耳病的感染都是由病毒变异感染引起的, 容易引起大规模的暴发。

2.2 管理方式不当

当前为了节省养猪业经营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我国养猪业广泛运用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对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现代化管理方式也为养猪业带来新的挑战, 自动化管理方式对饲料新鲜程度的处理存在缺陷, 长期投喂不新鲜、 变质的饲料容易造成生猪免疫力下降。 散户养殖也是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散户缺乏科学养殖的专业知识、 技术手段、 管理手段,不重视生猪疾病防控和养殖环境的改善, 增大了猪蓝耳病防治的难度和成本。2.3缺乏防范意识养殖户在进行种猪或猪仔选购时,没有进行科学观察和评判,判断种猪或猪仔是否感染传染病;由于缺乏疫病的防范意识也没有对购进猪进行隔离观察, 直接混养极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 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 在养殖过程中, 养殖户缺乏防范意识或存在侥幸心理,为了节省养殖成本, 没有按要求对生猪注射疫苗或请专业人员进行检查, 不能有效地减少猪蓝耳病等传染病的感染或爆发, 增大了发病率。

关键词: 猪病 蓝耳病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