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吴素琴:家禽拐点选种法的应用及探讨

来源:《国际家禽》杂志 20171/2月 第七十三期   2017-02-27  点击:1687

 在每一代固定的拐点日龄段称重、选种,均匀度很容易得到提高,可以省去许多重复劳动,育种进程大大加快。 

 
吴素琴,黄羽肉鸡资深育种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

大家知道鸡的增重速度、因品种而异,同时又与肉质有关,中国的地方品种鸡生长较慢,相对来说成本较高,但是肉质好,统称为优质鸡,历来为中国人民的所爱。而引进国外的那些所谓专用型鸡品种,由于生长速度极快、或者产蛋率极高,成本相对较低,但是鸡肉味很差,连那些洋鸡的育种专家自己也已经在思考如何改变了。而在中国的市场,由于优质不能优价、成本的差别就造成了养鸡户效益与消费者诉求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出现了洋鸡与地方品种杂交鸡热,而且一杂不可收。

中国的地方品种鸡是经过几千年农民自发选育而成的,都属于兼用型品种,在70多年前,国外鸡的品种情况与中国相当,如今国际流行的专用型——蛋用鸡和肉用鸡品种的育成,也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早期的事。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动物蛋白消耗量明显不足。有关专家就开始利用人为干扰的手段,对那些兼用型品种进行了分向选育,通过近40年的强化选择,使产蛋、产肉的性能分别发挥到了极致,而纯天然的鸡肉味基因却丢失了,物极必反,原本的生态平衡破坏了,再也回不来了,而且鸡品种的存活率都受到了挑战。

也就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地方鸡品种,除了用于改变引进鸡种的肉质、进行了无序杂交利用造成的资源丢失外,兼用型的性质未变,基本上还保留着原生态的美味。因此,我们必须吸取国外育种的教训,在保护鸡品种的增重、产蛋、肉质三个性状遗传平衡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选种选配不走极端;而是采用自行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饲料配方与饲养管理程序,以及改善环境条件等措施,来提高她们的生产性能,达到较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我认为是完全可行的。

再说,中国地方鸡品种的育种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品种调查、品种志的编写、保种场的建设等工作,中间虽然经历过干扰但保种工作并没有停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几十年里,每年国家投入了不少的育种经费,包括我们这一代人在内,业内人士也多花了不少精力。但是,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对中国的地方品种鸡的育种方法,的确是需要总结和探讨。

拐点选种法的创建

体重(含体尺)是选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指标,费时又费力,但是又是必需做的工作。

每一代都有初生重、周重、月重 、还有好几个日龄段的体重指标要测定,直到淘汰。育成一个品种不知要称重多少次。计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甚至还搞得越来越玄乎,而品种的均匀度依然上不去。

就这样一次次、一年年,经历了几辈人,为了这个体重测定项目,付出了无数劳动,累积了许多的无奈,终于在某一天看到了希望。

这个难题是在一次分析文昌鸡体重数据时,偶然发现并找到了答案——是下面的两张曲线图,唤起了我的记忆:“任何物种都有各自特定的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是由组织细胞的分裂导致的数量增加,同时又伴随着细胞的体积增大完成的,但是这个过程不会无休止的继续,到了一定时间,就会出现生长点。”这是大学一年级动物学老师在讲授生长发育时的一段话。

从图中增重曲线来看,直线上升到生长点后,曲线就呈缓慢向上继续延升的趋势,尤其是在文昌鸡母鸡身上更加明显。这就表明生长点是意味着细胞的生长发育停止,以后的体重(体尺)基本不变了,接着的平缓延伸,是母鸡为了繁衍下一代做准备——脂肪积累过程。所以,生长点应该是测定、选种的准确年龄段。

这一发现随即就变成了我以后的实践,并经多次应用,证明根据生长发育规律、采用生长点作为文昌鸡选种的日龄,既准确简单,又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只需在育种工作初始阶段对目标亲本进行增重规律摸底时,通过几次称重找到生长点的日龄段之后,它们后代的选种时间,就可以按照亲本的生长点作为界定期,边称、边测、边选就行了,可以免去传统方法中繁琐而重复的称重工作,不但缩短了育种时间,而且见效快。

为了把“生长点”一词与育种工作更贴近些,我借用了经济学上的“拐点”一词来代替,这就是“拐点选种法”创建的由来。

性成熟与体成熟(拐点期)的关系

通常,性成熟一般指第二性征鸡冠的发育,凡是优质鸡性成熟似乎都比较早。如文昌鸡公鸡22日龄时鸡冠开始发育;33日龄时鸡冠就已全部变红,60日龄时个别会出现交配行为。但是,文昌鸡公鸡的增重拐点是出现在18周龄,这意味着到126日龄时公鸡的生长发育才完成。也就是说,拐点是体成熟的时间标志,公鸡定选时间应放在126日龄才合适。虽然文昌母鸡105天左右就开始见蛋,直到140天时,产蛋率达25%时体重才达到拐点(体成熟)。

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以105天见蛋日龄、作为母鸡性成熟日龄选种的话,个体就可能会越选越小。因为性成熟(105天)与体成熟(140天)时隔35天之久,这期间他们是生长发育与产蛋同步进行的,体成熟落后于性成熟,相隔时间又比较长,所以,早熟品种的选种日龄的确定不应该受性成熟日龄的干扰。

拐点寻找的方法

·利用在自然正常条件下(不限饲、不加人工光照)生长发育的目标鸡群

慢速型鸡从8周龄起,中速型鸡从6周龄起,每两周称一次,有46次记录即可。做出这样的时间规定,是出于多年的实践证明,家禽早期的生长发育趋势多呈直线上升,增幅变化多发生在中后期。为了节省操作时间,前期是共性就可以忽略不计。

·利用目标鸡群原有的增重记录

坐标曲线法:将每次称重值点在坐标纸上再连接成线,拐点就会凸现于纸端。

相对增重比较法:把每阶段体重从后往前依次相减,每两者之差就是该阶段的相对增重,最低值的日龄就是拐点期。

拐点选种法的应用

上图所示,拐点标志着动物生长发育的完成,体重、体尺等指标值已基本不变,测得的数据能反映鸡群的真实水平,同时也能在下一代里准确地反应出来,所以在每一代固定的拐点日龄段称重、选种,均匀度很容易得到提高,可以省去许多重复劳动,育种进程大大加快。

平养时:利用鸡舍拐角,用活动围栏随机(不能有意识去选择个体大小)隔成小群全部逐只称重,每称完一只立即放回大群,一般不超过300只,每次操作每群不超过1个小时,熟练者会更快一些。

笼养时:用随机选择的称重固定笼位(育雏笼、育成笼或个体笼)定期逐只称。即“哨兵鸡”制度。实践证明,大群(2000只以上)逐只称重250只以上样品鸡;小群(1000只以内)逐只称250只,只要抽样时不要有意识的去选择个体的大小,效果与全体逐只称的计算误差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代表性强。因此无需每次都要全群重复逐只称重,又可以节省不少人力和时间,应激也小。

数据的统计计算方法

实践证明,只要抽样正确,使用常规的统计方法,计算五个统计量就足以解决实际问题了,即 N S S C.V

为方便数据处理进行分析起见,我们已经编成程序,其中除了5个统计量外,还添加了在不同标准差范围内可选择的个体数、及它们所占的百分比,都可以在电脑上或者高级一点的计算器上一次完成。操作简单方便,也有利于育种工作的普及。

N 样本数 = 所测定的鸡数

平均值 =x/n

S 标准差 =

S 标准误 = S/

C.V 变异系数 = S ×100%

几点经验与体会

第一,鸡与地球上所有其他物种一样,他们都具有许多特定的基因对,什么样环境就表达什么的基因(性状)。即使是同一品种,同样日龄的鸡,在不同条件下他们的表现就是不一样。

这说明产生所谓的变异,并不是基因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物种为了确保自身的生息繁衍, 表达出不同的基因对(性状),以适应的外界环境条件需要。因为有了这种“变异”才能适者生存,这种“变异”也就是物种多样性的由来,这与由于基因本身发生变异不同造成的物种多样性的流行观点有所不同。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晏子曾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说明同样的橘子树品种,淮南的水土条件适合橘树的甜味基因表达,而淮北的条件只适合酸味基因表达。这个例子就是;基因的表达是有选择性的、有条件的观点的佐证。也即;优秀基因只能在与之匹配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表达。同理,即使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优秀基因,也不等于就能育成好品种,因为没有良好的培育环境配套也是徒劳。

如果理解了这些道理的话,我们就会改变现在流行的一些违反自然规律以及品种生长规律的做法:如不配套的饲料配方、通风不好的鸡舍、限料、过度防疫等等。因此,需要去努力创造或者改善它们的环境条件,使它们的遗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更好地为社会生产出美味的鸡肉,这才是我们家禽育种专家的责任。

第二,育种工作不能局限在实验室跑电泳、或只依赖选种选配、甚至限制饲养方法上。

选种前,首先要搞清目标品种的营养需要及气温、通风、光照等外界条件。具体来说,除了合理的饲料配方外,鸡舍的结构、朝向和设备的布局以及管理方法等各项配套措施外,还需要能满足优秀基因表达的全过程;否则,就不具备成功的条件。因此,育种工作的确是一门综合艺术,而这点恰恰常被忽略了。

第三,杂种优势只有在双亲本都是纯合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的超显性效应。

杂种优势: 50%才算数,即杂种后代的成绩要高于双亲本成绩之和的平均值的50%以上,性状才能稳定地传给下一代;否则,产生的是一些有限的改良效果,后代也会出现分离现象。所以,真正能产生的杂种优势的双亲本必须经过提纯复壮过程。

如果盲目地杂交利用,一定会带来品种资源流失的后果。由于子代成绩是有父母双方贡献的,功劳各占一半,而一只公鸡可与多只母鸡交配,它的后代数量也要比母鸡多。所以,公鸡在育种上的贡献比母鸡相对要大,选种时对公鸡的要求更高些,选择压大,饲养量就要求较多,成本也就要大些。但是,无论是杂交利用还是纯繁扩群,公鸡的重要性都是必须优先考虑的。

此外,育种是遗传学的具体实践, 遗传学的发展很快,我们的育种手段也应不断改进。关于生物体特别是人与一些动物的“垃圾”DNA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争议的焦点话题。此前有表观遗传学证明,能编译密码、制造细胞蛋白的基因组成的DNA只占3%,另外97%DNA在制造蛋白质方面看来好像不起什么作用,曾被命名为非编码DNA,亦被称之为“垃圾”DNA。但近的研究已表明,这些序列位于非编码区域中DNA,绝对不是真正的垃圾。它们可能影响着重要基因的活动,有一些对胚胎发育还有控制作用。在先进的科学仪器不断涌现的当今遗传学领域还会有更多的新进展,相信,我们的育种方法一定也会有新的进展乃至突破。

作者简介:素琴,黄羽肉鸡资深育种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从事文昌鸡、三黄鸡育种试验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工作数十年,创立了“拐点选种法”,并根据实践应用中的体会,尤其是对中国地方鸡品种的育种方向,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

吴素琴提出,中国现存的优质鸡品种,已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宝贵资源,在选种方向上决不能再走外国的向两极化发展之路,必需制定有效的育种程序,统一执行,即地方品种必须以提纯复壮在先,严格保护好纯繁基地,在维护体重、产蛋、肉味三个性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分向利用的理念。这就要求坚持以中国的地方品种为母本,分别选用外来蛋用型公鸡或肉用型公鸡杂交,用以改进他们的产蛋性能和增重速度,确保鸡肉的美味基因不丢失;减低了生产成本,又能满足大部分市场的需求,保种用种两不误。否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同时,吴素琴还对遗传变异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诠释,精神可嘉。

来源:《国际家禽》杂志20171/2月  第七十三期

按照作者要求,转载此文请勿对文章标题及正文所有内容及图片作任何改动或增删,同时请务必注明来源、作者及作者简介,不得有任何遗漏,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分享到: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
国际畜牧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