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吴素琴:个体选择育种以母鸡产蛋性状为主角,违背了遗传学上的1/2定律

来源:国际畜牧网   2017-08-22  点击:1918

如果要换公鸡,则在连续收蛋5天后,停止输精1天、弃蛋(不做种蛋、或作为一般生产用)1天。

吴素琴,黄羽肉鸡资深育种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

家系选育是提高鸡产蛋性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素琴

据早年报道美国在30年代开始,就对鸡采用了个体选择法,以提高母鸡的产蛋量。通过近40年的努力,全美国平均产蛋量只提高了一枚蛋,说明个体选择的方法基本无效。

直到60年代数量遗传学创建后,人们才认识到产蛋量是属于多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选种方法也应与单对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同,便尝试着改变育种中传统的思维方式。时任北京农大的吴忠贤教授根据大数法则原理,才提出了家系选择这个概念,但是限于当时条件,如何践行操作并没具体化。

时至今日,许多做法还是见仁见智;或者是想当然行事。作者本人也是从学校退休后走向社会,通过与企业合作,在持续多年的育种实践研究中,才逐渐领悟、搞清了家系选择法的真蒂,也取得了较比明显功效,或许这些依然只是粗浅的认识,本人依然愿意与大家分享,旨在抛砖引玉,活跃学术气氛。

1.家系的概

家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固定的配种群内部的成员之间,相互都是同胞或者半同胞关系,故取名为“家系”。

一个品种或品系内可以设有若干个家系,由于各个家系内部成员之间的遗传量相等,她们的子代间都会反应出遗传学上不同的固定效应,子代成绩出现的差异,就是各家双亲本的遗传潜力的佐证。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没有亲缘关系,或者关系不明的,只能说是临时配种群,由于不存在遗传上的固定效应,也就不能称为家系。

所以,家系组成后,除了经测定比较;哪一家的产蛋性能较差、或者有疾病的个体需要淘汰外,在整个配种期里成员不能变动,目的是为了保持家系的稳定性和采集数据的完整性,

2.家系的建立

在育种初期一般鸡群数量不是很多,而且血缘关系不明,只能根据育种需要的表型、毛色或者体重等指标进行粗选,把它们随机组成若干个临时配种母鸡群。

为了确保每个母鸡群只配一只公鸡的受精率,母鸡群数量不能多(公母比例不要太大),等到子一代产生后(它们之间已经是同胞或半同胞),再把这些的后代分别以家(以某只亲本公鸡号)为单位组成的第一代家系配种群( N个),这才是家系的开始。由于以后都以公鸡号码作为代码的家系配种群,所以一只公鸡可以有若干个家系分号,(如1--1、1--2、1--3…n)分号愈多说明该家族越优秀、越兴旺。

一旦家系母鸡群组成后,它们在整个繁殖期内,母鸡群成员同样不变。但是与配公鸡需要变动;最好要让每只种公鸡能有机会与多个家系母鸡群相配(注意避开亲缘关系),使它们都有各自的后代。这样做的目的有二:

第一,利用不同家系母鸡群在遗传上的固定效应不同,她们女儿的产蛋的平均值也有差别,经过统计比较,就能从中发现优秀亲本公鸡。

第二,由于每个家系母鸡群是和一个以上的公鸡(不同血统)交配,后代可选择的个体多,发生近亲繁殖的机会就可减少。

3.家系中父亲、母亲及女儿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为家系母鸡群自身和她们的女儿们都有各自的产蛋记录,而公鸡没有产蛋功能,只能从遗传学角度分析:通过他们与不同家系母鸡群交配后、所产生的女儿们的产蛋平均值进行比较、验证推导。

因此,家系里的父亲、母亲及女儿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好符合数学里的三元一次方程,即

X+Y=Z 

设X表示母亲的产蛋平均值,

Z 表示女儿的产蛋平均值

父亲的Y值;就是等式中的一个未知数

遵循数学里三元一次方程的求证法,那就是Y=Z-X

也就是说;父亲Y的成绩是他女儿们的产蛋平均值,减去母亲的产蛋平均值。所以,女儿的产蛋量平均值,就成了量化父亲产蛋性能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她们的兄弟(同父异母的公鸡)是否值得留种的参照标准。

4. 家系选择法的成绩计算

家系选择法是以每家女儿们(即同胞或半同胞)的集体产蛋平均值作为比较依据,这样的大数据与利用母鸡自身的个体记录作选择标准相比。

对多对基因控制的产蛋性状的性状选择来说,当然要准确得多,实践也证明了这的确是宏观育种工作中 提高产蛋性状的有效的方法。而且,还直接关系到种鸡场的效益和存亡,因为种鸡的效益来自两方面:

其一,品种要好、符合市场需要。
其二,要求产蛋率要高,能提供尽量多的后代,成本低,收益就高。

5.家系选育中的公鸡轮配制

5.1实行轮配制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家系母鸡群,在整个繁殖期里,从开始到结束只限配一只公鸡,那么不同血统的后代肯定不会太多,同时,当他们女儿们的全部成绩出来后,公鸡自身和与同时代的与配母鸡群也已老了,双方都只能贡献一个繁殖期就被淘汰了,这是目前流行的做法,也是很浪费的做法。如果使一只优秀公鸡在一个繁殖期里,能轮番多配几个家系母鸡群(避开亲缘关系),那么优秀后代就更多,选择水平又能进一步提高,优秀家系迅速扩大、产蛋性能就能得到快速提高。

5.2  轮配方法

由于母鸡的产蛋期维持时间不会太长,而产蛋高峰期又是收集种蛋的最佳期,所以必需认真安排好配种计划,以免造成错过时间的浪费。要做到保证每个家系母鸡群,在有限的繁殖期里,能与多个无血缘关系的公鸡交配,每批都能产生尽量多后代,再通过不同公鸡的女儿们的成绩比较,可以使优秀公鸡的作用发挥最大化,效果更好。

5.3“老夫少妻”配种制

如果种用公鸡一直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饲养,体质健壮,精液品质、数量上乘,在通过了与不同家系母鸡群配种后,又得到了多家女儿的产蛋平均值的比较验证,证明确实是个优秀公鸡,那就应该实行“老夫少妻”配种制,在我的实践中可以连续使用三年以上的公鸡不在少数,他们对加速育种进度的贡献很大。

5.4  防止亲交

从一开始准备建立家系前,就必须建立严格的档案记录;除了详尽的产蛋记录外,选种、选配、受精率、孵化成绩、系谱、以至饲料消耗、增重速度等都有统一的表格可用,这对避开近亲交配防止退化,是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5.5 克服先父效应

当今流行的做法是;每次公鸡配种要七天后、有的间隔时间更长才开始集蛋入孵,这样在一个繁殖期里,能收集的种蛋量就十分有限,可以换配公鸡的时间也不多,即使已经证明是优秀公鸡也就失去了参加配种繁殖后代的机会,实在是很可惜的事。

实践证明初配母鸡连续授精两天,第3天产蛋的受精率就可以达到60%左右。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初配母鸡在配种后的第三天就可以开始收集种用蛋,连收5天。

如果不换公鸡,可以再接着输精,以每5天为一个周期。

如果要换公鸡,则在连续收蛋5天后,停止输精1天、弃蛋(不做种蛋、或作为一般生产用)1天;第3天开始第二个周期,用新换上的公鸡再连续输精2天,再在第二周期的第3天开始收集第二只公鸡的种蛋,连续收集5天依次类推。结果证明;由于年轻的精子活力在受精过程中比大龄精子更有竞争力,所以,使用这个方法在宏观育种过程中,能大大缩短克服先父效应的时间。

6.家系编号方法

育种工作中资料的采集非常重要,数据就是我们的眼睛,所以少不了每个目标鸡都要编号码,由于鸡的特殊性,每个家系的种蛋都要分开入孵,分开出雏,分开编号,分开记录。出壳时先编上翅号,育成定选后又要编上脚号;翅号和脚号都要有对应记录,一项也不能少。

7.家系选择的切实功效

家系选择法,是利用女儿们的产蛋平均值(大数据),所以它能准确表达双亲本的产蛋性状的遗传潜力。而个体选择法只是利用母鸡单方面的产蛋量作依据,它违背了遗传学上的1/2定律。

家系选种法能明白地揭示双亲本之间的配合力(优秀基因的纯合度)。而个体选择法只是母亲一方。

家系选择法,只要应用合理的轮配制,根据每只公鸡的女儿们的产蛋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既可以测得家系母鸡群的产蛋性能,选择到高产家系;又可以通过轮配方式验证父亲公鸡的产蛋潜能,选拔出具有高产基因的优秀公鸡,是双向测定选择的好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做起来是以一群同胞和半同胞的集体记录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可以免去个体选择法中对母鸡群进行逐只记录的麻烦。但是如果能够不摒弃个体记录,在处理数据时,再使用他们女儿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就可以对家系内母鸡成员同时实行低产个体淘汰制的话,家系选择一举三得的效果更加明显,每一代的进展将令你鼓舞。

8.总结及建议

我不认为我这样的文章会产生多大影响,因为早在140多年前,孟德尔摩尔根时代就证明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就是;子代是继承了双亲本的两条染色体中的各一条,所谓二分之一定律。应该说,遗传学上的基本理论依据早就确立了,道理也已很清楚、很明显。

可是,人们一直还是认为母鸡是产蛋性状的主角、以母鸡的个体产蛋记录作为选种依据应该是合理可行的,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思维方式笼罩下,选择基本无效的个体选择法,一直沿用了将近四十年,说简单一点,从个体选择到家系选择,仅仅是个方法上的改进,就消耗了人们的漫长的好时光,几乎是人的一生。

另外,即使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句老话,“母鸡好,好一窝;公鸡好,好一坡”的民间总结,虽然反应的角度不同,但都证实了公鸡的重要性。

然而,在现实里,至今依然还是没有被重视,除了公鸡的利用方法欠合理外,错误的饲养管理也到处存在。特别是那些专为种公鸡设计的营养浓度很低的“公鸡料”,残酷到惊人,理由竟然是个谬误——防止公鸡过肥;明明瘦态公鸡的精液量少、受精率又低。但是,践行时,宁可增加公鸡饲养数量,也不愿意按照公鸡的实际营养需要,改善公鸡的饲养条件;宁愿增加成本,浪费育种时间和精力,也不愿意进行种公鸡即使用小鸡料也不会肥的验正试验。

我无法估计这篇文章能发挥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我担心的是;遗传学的内涵已经长足进步、有的已经有了突破性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公鸡在育种上地位与价值,还存在着这么简单的认知误区,而且,还不知道要继续多久,看来我也只有呼吁之力了。

作者简介:素琴,黄羽肉鸡资深育种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从事文昌鸡、三黄鸡育种试验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工作数十年,创立了“拐点选种法”,并根据实践应用中的体会,尤其是对中国地方鸡品种的育种方向,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

吴素琴提出,中国现存的优质鸡品种,已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宝贵资源,在选种方向上决不能再走外国的向两极化发展之路,必需制定有效的育种程序,统一执行,即地方品种必须以提纯复壮在先,严格保护好纯繁基地,在维护体重、产蛋、肉味三个性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分向利用的理念。这就要求坚持以中国的地方品种为母本,分别选用外来蛋用型公鸡或肉用型公鸡杂交,用以改进他们的产蛋性能和增重速度,确保鸡肉的美味基因不丢失;减低了生产成本,又能满足大部分市场的需求,保种用种两不误。否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同时,吴素琴还对遗传变异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诠释,精神可嘉。

来源:国际畜牧网

声明:按照作者要求,转载此文请勿对文章标题及正文所有内容及图片作任何改动或增删,同时请务必注明来源、作者及作者简介,不得有任何遗漏,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分享到: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
国际畜牧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