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陈焕春:养猪一定要效益上去,如何解决生得少死得多长得慢这三大问题

来源: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   2017-12-29  点击:3721

有朝一日,中国的品种,中国的种猪如果卖遍全球,中国就由养猪大国变成养猪强国了,无论是种猪企业还是一般的养猪企业,种的选育培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如果重来,我仍然会做一名兽医,带着药具箱子,穿梭在天高地阔的乡村。”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

用行动给农民带来福社用成果给动物带来希望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陈焕

文/江东洲

兽医这个职业在欧美是一个紧俏的行业,但在中国、还存在着一些偏见。然而,有这样一位专家,他不理非议,终生热爱着这个职业,不顾危险,与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打交道,并甘愿为之奋斗一生。

禽流感H5N1、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H7N9、猪链球菌病、动物结核、布氏杆菌病、乙型脑炎……面对这些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威胁着人们的生命的流行重大人畜共患病,他和团队开展了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生态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为阻断病原体向人传播,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时刻奋战着……

他曾说:“人生如果重来,我仍然会做一名兽医,带着药具箱子,穿梭在天高地阔的乡村。”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孔雀西南飞”人才战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课题组院士专家、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家畜传染病学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近日,围绕动物传染病防控等话题,科技日报广西站站长、海南站站长江东洲与陈焕春院士展开了全方位对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孔雀西南飞”人才战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课题组院士专家、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家畜传染病学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

自小便与牲畜结下缘分

江东洲:在普通人眼里,您是一位顶尖科学家,始终战斗在动物病毒学研究前沿领域;在农民眼中,您是关心养殖户疾苦,能睡棚屋、下猪圈的“守护神”;在同事学生眼中,您是位温和敦厚的长者,是实验室最后关灯的那个人。您是如何将人生道路与动物疾病的研究紧紧拴在一起的?

陈焕春:我是土家族人,1953年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一个农民之家,家境贫寒,兄弟姊妹五个,我身为长子,从小就过了很多苦日子。现在回忆起童年往事,却都是温馨的记忆。我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就是每天放学后,父母都会把我和弟弟妹妹们关在吊脚楼的阁楼上,然后搬走梯子,作业不写完就不准下楼。父母这样做,是因为父辈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长久以来深感没有文化的苦楚和烦恼,于是惟愿自己的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命运。

1972年,19岁的我被推荐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学习。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倍加珍惜,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丰富临床经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976年,原本打算回老家基层兽医站工作的我被留校任教,并被分配到家畜外科学教研室。就在毕业后不久,我带学生到湖北天门实习,发现当地流行一种耕牛的腹泻病,导致许多耕牛死亡,农民无牛耕地,只得用人力来拉犁春耕。这样的场面,让我看了非常难过,由此萌发了从事家畜传染病研究的信念。

此后,我便转到微生物传染病教研室,积极参加猪血痢和口蹄疫等科研和教学,广泛地向武汉各相关医学微生物的教学科研单位前辈和同行们请教。通过虚心的学习和大量的科研与教学实践,对微生物学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越来越发现这个领域的博大和高深,我决定找机会走出去接触世界最先进理论和技术。

1984年,我被教育部公派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兽医学院医学微生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所留学,师从国际著名动物传染病学家、德国兽医学会20多年的资深主席Mayr教授。

到了慕尼黑大学,我面临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语言问题。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每天上午在实验室工作,下午就去学德语。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德语水平,我经常利用德国人喝咖啡的机会,请别人帮他念报纸上的文章,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出来,再对着报纸纠正练习。

3个月后,顺利通过了慕尼黑大学的德语考试,开始攻读兽医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了多篇备受关注的研究论文,还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建立牛冠状病毒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被欧洲国家许多实验室采用,作为常规诊断方法。我赢得了导师的信任、德国人的尊敬,并换来了慕尼黑大学兽医专业的博士学位。Mayr教授想把我留在研究所工作,我向导师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国发展、为祖国动物传染病防治做贡献的志向,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

1989年1月,我登上了回国的航班,并随身带了三种东西:

一是书籍和资料;

二是一些血清制品、各种标记抗体、单抗和生物制剂;

三是带了各种不同型号的加样器和满满一行李袋的加样器用塑料枪头(因当时国内很少有卖的),用液氮罐带回20多种传代细胞。

这些都为我回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到华中农业大学后的我,比任何时候都有紧迫感,克服了科研用房紧张、实验室条件不足、水电设施老化、仪器设备陈旧等种种困难,在学校的兽医院初步成功组建了动物病毒研究室,开始开展病毒学研究工作。

情系百姓守护动物健康

江东洲:作为我国著名的动物传染病专家和兽医学家,您在多种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和防治工作。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

陈焕春:兽医学是保障动物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学科,在动物疫病、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健康等方面起到主导性作用。我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工作,使兽医学的作用不断扩大和延伸。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陈焕春(左二)在海南指导企业技术创新

系统研究率先确定并有效控制了猪伪狂犬病。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局部地区临床上大量母猪流产、死胎和仔猪死亡,一些规模化猪场年死亡仔猪数千头。当时有人误认为是猪瘟或其他疾病,导致采取的防治措施无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确定该病为猪伪狂犬病引起。从发病猪场中分离鉴定了猪伪狂犬病毒鄂A标准毒株,开展了该病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系统总结出了我国猪伪狂犬病表现的五大临床症状,为人们认识该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主持制定了“伪狂犬病检疫规程”国家标准;建立了各种常规与现代的诊断方法,并研制了多种诊断试剂盒;迅速研制出了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均获得了新兽药证书,使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为了与国际接轨,我提出了我国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建议。作为技术支撑,研制出了区分强毒感染和弱毒免疫的鉴别诊断方法,其中gG-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方法和gE-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这些疫苗与诊断试剂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他将专利转让给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减少了养殖业经济损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该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阻断动物病原体向人类传染。动物传染病不仅危害养殖业的发展,一些重大的人畜共患病还不断地危害人的健康。

2004年我国爆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我们团队研制了10种禽流感抗原抗体快速检测方法与试剂盒,经全国同行知名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和国际领先水平,被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挥部指定为专用产品,并被农业部和FAO用于朝鲜、泰国、埃及等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检测与防控。这些产品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个新兽药注册证书,为我国禽流感的防控、乃至净化与消灭提供了有效工具。

2006年山西省65人感染乙脑发病,19人死亡。猪是乙型脑炎病毒的扩增动物和越冬宿主,乙脑呈猪一蚊一人链式传播,因此,控制猪的乙脑是控制人乙脑的关键。我们针对我国猪群中乙脑感染率高、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情况,开展了猪群中乙脑流行病学、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致病与免疫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猪乙脑乳胶凝集抗体检测方法,成功研制了试剂盒,并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为猪的乙脑快速诊断和疫情监测提供了一种全新方法。同时,还开展了我国猪群中乙脑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揭示乙脑病毒在我国猪群中的流行与分布情况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开展了猪乙脑DNA疫苗、“自杀性”DNA疫苗、弱毒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等新型疫苗研究,成功研制了具有应用价值的猪乙脑弱毒疫苗、伪狂犬与乙脑二价基因工程疫苗,并分别申报了新兽药注册证书和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为直接防治猪的乙脑、间接防治人间乙脑提供了新型工具。

我们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测定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3型菌和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同时,还完成了猪细小病毒、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和禽流感等30余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解析;克隆、表达、改造、修饰了多种病原的100多个功能基因;开发出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沙门氏菌等3种通用型载体,研制出10余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双价或多价基因工程疫苗,为动物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途径。我们团队还基于牛结核菌的免疫反应特点,建立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检测牛结核菌ELISA、乳胶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胶体金试纸条等抗体检测方法,牛分枝杆菌夹心ELISA抗原检测方法,小鼠和牛IFN-gamma细胞免疫检测方法和PCR检测方法,为牛结核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型工具。

动物传染病防控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地攀登着一个又一个高峰。当前我国动物传染病研究者面临五大艰巨任务:一是对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二是人畜共患病问题愈演愈烈,50%的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给人,60%的人类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80%来源于动物;三是外来病对我国的威胁日益严峻;四是宠物和野生动物疫病的防控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五是食品安全问题,生物性安全占70%。

动物的健康就是人类的健康

江东洲:您曾经呼吁,对动物流感一定要高度重视,提出了“从某种意义来说,动物的健康就是人类的健康。”这个观点。现在您怎么看待自己当时说过的话?

陈焕春:2009年,墨西哥、美国爆发了猪流感,这是我当时讲那些话的背景。我觉得,疫情的爆发,警示我们对动物流感要高度重视。在我看来,动物的健康其实就是人类自身的健康。我研究猪流感已经有很多年了,但坦率地说,一直以来,科研人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胸膜肺炎等会造成更大损失的猪病研究上,对危害相对较小的普通猪流感研究还不够重视,国内尚未形成有效的防控体系。像2009年那次爆发的猪流感病毒就是一种新型病毒,当时光墨西哥就有4000多人疑似感染,100多人死亡,这对人类而言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任何国家都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

最近这些年,禽流感H5N1、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N7N9、猪链球菌病、动物结核、布氏杆菌病、乙型脑炎相继流行,它们都属于等重大人畜共患病毒,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对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巨大危害。

2004年,我国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我当时被任命为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挥部攻关总体专家组组长,我们的研究团队研制了10余种禽流感抗原和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2005年6月,四川爆发人-猪链球菌病,204人感染发病,39人死亡,大量生猪发病死亡,我赶到现场及时确诊了这是由猪链球菌2型引起,并提出了紧急控制方案,使该病在一个月之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人和动物的发病与死亡,把经济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另外,我分离鉴定了1000多株猪链球菌,揭示了我国猪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建立了多种快速检测方法,研制了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获得了2项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开展了系统的致病与免疫机理研究。

老百姓对动物传染病,是比较敏感的。现在咱们经常讲“舌尖上的安全”、“餐桌上的安全”,就是这个样子,大家时刻都在想,千万别吃出问题啊。动物的这些病,它只要爆发,对咱们动物养殖业的破坏是非常大的,这关系到几亿中国农民的生存问题。所以,我这么多年来一直从事动物传染病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有些成果已经得到了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我觉得,科研人员的天职,就是做出成果,不刻苦钻研是不可能办到的。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动物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忠于职守。

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完美融合

江东洲:为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跨越,您带领团队创办了高新技术企业——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但您扛过来了。在这过程中,您有什么体会?

陈焕春:我们做的科研课题要来源于生产实际,得到的科研成果要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服务于社会。时至今日,中国的商界已经有很多著名的由科学家身份转变而来的成功企业家。最初从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也是一种势在必行的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陈焕春在工作

“猪伪狂犬病”疫苗从1989年开始一直是小范围生产,其后8年间,我们团队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到1998年获得成功。

1999年,四川一家企业以6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相关专利并开始了批量生产。但我们很快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在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我感到我国动物疫苗制剂企业的技术力量太薄弱。他们生产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不得不经常去把关和指导。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的结果还是不太令人满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思索了很久,决定成立一个企业来做“猪伪狂犬病”疫苗的成果转化。2001年,我发起成立了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动物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兽医技术服务。科前公司成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我们自筹资金建成了第一期GMP生产车间,搭起了良好的成果转化平台,使科前公司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2008年光谷生物城筹建期间,我们对生物城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2010年,科前公司在光谷生物城购地135亩,自筹资金2亿元,建成了第二期GMP车间,目前已经通过验收并投入生产。

如今的科前公司,拥有病毒悬浮培养、细胞毒灭活疫苗、胚毒灭活疫苗、诊断液等11条生产线,是国内动物生物制品种类最齐全的生产厂家之一。公司拥有以院士领衔的教授、专家、博士、硕士为主体的研发团队和以博士、硕士、学士为主体的生产、销售、服务团队。公司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1项,武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1项, 2012-2016年连续五年被认定为东湖开发区“瞪羚企业”。

公司还是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公司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猪用生物制品研究方面优势明显,多项成果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水平。公司已获得30个国家新兽药证书,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51项国家发明专利,19项国家转基因安全证书。其中猪伪狂犬病活疫苗(HB-98株)为国内首个猪用基因工程活疫苗,经广泛、长期应用证明是最好的猪伪狂犬病疫苗; 猪伪狂犬病活疫苗(HB2000株)是国内第一个针对流行毒株、并应用耐热保护剂技术的伪狂犬病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WH-1+AJ1102株)是全球首个正式批准上市的针对变异株的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LT株+MD0322株+SH0165株)二联灭活疫苗是全球首个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近年来,公司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已跃居行业前列。公司产品结构完善,能够同时提供畜用、禽用疫苗及配套诊断试剂产品。公司目前拥有病毒悬浮培养生产线、细胞毒灭活疫苗生产线、胚毒灭活疫苗生产线、细菌灭活疫苗生产线、细胞毒活疫苗生产线、胚毒活疫苗生产线、细菌活疫苗生产线、诊断液生产线等11条生产线,是国内动物生物制品种类最齐全的生产厂家之一。

我们期待着为控制养殖业传染病、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也期待着将科前公司打造成一个民族产业高端品牌,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动物生物制品企业。

树立绿色健康养殖理念

江东洲:“少打针、少用药、环境友好、绿色健康养殖”,这是您从研究实践中总结提出的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养殖新理念。这些理念和技术方案对提高养殖业效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动物农业大国,却是出口小国,生猪的疾病防治便是瓶颈。您对于猪系统性疾病的防控有什么建议?

陈焕春: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说对我国养猪业未来走向的看法。

首先是种。要把种业,把品种选育培育放在第一位。看看我们国家畜禽养殖种业的版图,在国际上根本看不到。我们的种业,外来品种要本地化,本地品种要国际化,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优良品种资源,按照我们的需求,第一生产性能要好,第二抗病力要强,第三肉质风味要好,还要物美价廉等,来培养我们自己的新品种。有朝一日,中国的品种,中国的种猪如果卖遍全球,中国就由养猪大国变成养猪强国了,无论是种猪企业还是一般的养猪企业,种的选育培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是疫病。

第三个是设施设备。今后养猪的设施设备都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这样,通过手机,猪场的老板就可以把所有信息都掌握了,也就可以指挥生产了。像猪病的远程诊断,搞了好多年,一直用不起来,现在差不多了,一个手机,就能把你的猪场跟我联系起来,你告诉我猪病了,我通过视频远程诊断,指导你赶快采取什么措施,就可以把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些现代化的技术,信息技术,使用起来很便宜,也很方便,我们要用上。

第四个是营养。营养占养殖成本的70%,我国是饲料消耗大国,但我们的资源非常短缺,同时资源浪费还很严重。我们现在搞非粮食饲料资源,这是很好的。

第五个是环境,也就是粪污的处理。怎么把它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处理得干干净净。畜禽粪污,你把它放错地方就是负担,放对了那是宝贝。目前,在我国,即使把所有养殖动物的排泄物一点都不浪费全用上,也只占植物、作物对有机肥需求的40%,还有60%的缺口。现在的水果,梨子、苹果、橙子,看上去很好,可吃起来一点味道没有,就是化肥催起来的。养殖业治理环境污染的出路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而且,粪污还田,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理方式。第六是食品加工。食品加工现在是第一大产业了。如果我们的养殖业、龙头企业都搞,把这个产业链做全,不仅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了,而且成本会降下来。今后,不管是哪个产业,必须是质量上去,成本下来,这样效益才能最大。如果不把成本降下来,你的行业和产业都是没有竞争力的。

回到猪系统性疾病的防控的问题。当前,猪病或者动物的疾病,包括人的疾病,都非常复杂,有本事的人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没有本事的人则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化了。我国现在的疾病,我们就把它搞复杂化了。按说,搞传染病的应该没饭吃才能把病控制好,可现实是搞传染病的都忙个不停,也就是没做好。

那么,怎么理出一个头绪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看,就六个字。哪六个字呢?繁殖、腹泻、呼吸。

养猪一定要效益上去。可从目前看,依然存在着制约效益提高的三大问题,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生得少,死得多,长得慢。

生得少是什么原因?繁殖障碍问题。死得多是什么原因?我这里举了腹泻,当前是以腹泻为主,腹泻一来,整窝给你端掉。长得慢是什么原因?很多是呼吸道系统疾病。必须要解决这三大问题。

先看第一类:繁殖。不外乎是细菌、病毒、寄生虫这三大类生物因子或这三大类传染性因子。病毒性疾病的问题有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病毒性起到主要作用,也引起繁殖障碍,也引起呼吸道问题。繁殖障碍主要是以病毒为主。寄生虫就是猪弓形虫,细菌性子宫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防控伪狂犬病,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思路,必须在把所有的猪病都控制好的情况下,再做某个病的净化才有可能,才有意义。伪狂犬病要选安全性高和有效性好的基因缺失疫苗,第二个是结合灭活疫苗可以提升免疫效果,第三个要净化种猪群,再到商品猪和肥猪群,消灭这个传染源,净化。

再看第二类:腹泻。腹泻的关键是病毒。病毒有三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要把这个病真正消灭还得靠疫苗。但是我们疫苗的审批太复杂了,太严了。对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现在基本上可以用疫苗搞定。腹泻能达到到90%,传染性胃肠炎也能达到90%。此外,还有用微生态制剂控制腹泻的。使用微生态制剂有几个好处,第一,猪场没臭味了。第二,没有蚊虫了。由于消化吸收加强,猪长得很好,就没有腹泻了。所以说,要加强科技创新。

最后看第三类:呼吸。这一类疾病包括,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等,往往一检查80%、90%都是阳性,但是也有的场根本没什么影响。有的,是细菌疾病没控制好,没有的,就是细菌疾病控制得很好,就是这个区别。最后讲讲生物安全的问题。大家不要把生物安全看得那么神秘,做好生物安全其实只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我们人自身,进猪场的时候,在门口洗个澡,消消毒,进去穿里面的衣服,出来穿外面的衣服,这样可以保证外面的病原不带进去,里面的也不带出来。二是车,做好拉出来或者拉进去的消毒工作。把这两点控制好,生物安全就没有问题了。再加上科学免疫,科学用药。

科技创新的春天真正来了

江东洲: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春天。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您认为应当如何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陈焕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和五大重点任务,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创新的春天真正到来了。要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家应有科学家的头脑,科学家要有企业家的头脑,这样才可能迎来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的春天。

我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的专业领域是“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生产”。

30多年前,人们吃不饱饭,更没有肉吃。我当学生时粮食供应每月女生24斤,男生27斤,每个星期加一次餐,才能吃到二两粉蒸肉。今天,人们饭吃饱了、肉吃够了,供给有余,于是有了更高的需求,这就是要吃得安全放心、优质美味,而且还要价廉物美。这给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任务和新的目标。

30年来,我和我的团队耕耘于荆楚大地的养殖业这片沃土,以国家和行业的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学术前沿,坚持科研课题来源于生产实际,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以我国养殖动物新发重大疫病和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为研究对象,从病原学与流行病学、致病与免疫机理、新型疫苗、新型诊断试剂、新型药物开发为重点,以动物疫病与人畜共患病防控为己任。在动物流感、动物结核、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等重大人畜共患病,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新发重大动物疫病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成功产业化,用于生产实际,挽回了重大经济损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实践中我总结提出了要“少打针、少用药、环境友好、绿色健康养殖”的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养殖的新理念。这些理念和技术方案对提高养殖业效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活动中,我提出了要“创新、创造、创业”的学术思想,创新即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有了新的理论、知识技术,我们要创造出新的物种、新品种、新产品;有了新品种、新产品,我们要创办企业,形成新兴产业或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我一再说,我们培养大学生、研究生,不仅是能就业,更重要的是要能创业,我们要培养既能创新、还能创造、更能创业的人才。

“科技肩负重托,创新成就未来”,当今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转型升级。我经过调研和思考,认为有6个方面应该成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切入点:

一是新品种培育;

二是病虫害草防控;

三是科学合理的营养(即肥料与饲料);

四是农业设施设备自动化与智能化;

五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生态环境修复改善;

六是农产品(食品)深加工。

这6个方面既是创新的切入点,也是6个重大的产业发展领域;既是覆盖全农业的产业链,也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生长点。

我建议,今后在农业产业的科学研究中要突出强调“选题市场化、研究产品化、管理企业化、人才国际化”。

我们在科技工作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党、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与支持,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协作和奋力拼搏。我们要继续艰苦奋斗、实干苦干、稳扎稳打,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攀登科学高峰,通过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陈焕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973传染病专家组副组长、863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农业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新兽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动物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率先确定了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爆发流行,系统总结了该病的五大临床症状,提出了我国猪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成功研制了猪伪狂犬病油乳剂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乳胶凝集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和鉴别诊断试剂盒等多种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盒,为我国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猪蓝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新发传染病和动物结核、猪链球菌病、动物流感、乙型脑炎等人畜共患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先后研制了30余种动物用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4项,转基因安全证书16个、新兽药注册证书16项,发明专利21项,部分成果转让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为我国动物疫病有效防控、养殖业健康发展、动物生物制品产业技术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领导的研究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



分享到: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
国际畜牧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