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杨汉春:蓝耳病的净化目前可能有点早,但这是方向

来源:中国养殖网、新牧网、《南方农村报》   2015-07-24  点击:2793

在国内蓝耳病的防控有不少误区:盲目、过度、长时间使用弱毒活疫苗。“强制免疫、普遍免疫、高频度免疫这都是不科学的防控方法。”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汉春做演讲报告

蓝耳已成为猪场最棘手的疫病,2015年其临床疫情会更加复杂。传入国内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毒NADC30毒株已在很多地区流行,2015 年该毒株将进一步扩散和蔓延,无疑还会有不少猪场受到感染而引发较为严重的疫情。而目前疫苗针对这个毒株有无保护率,尚未有相关数据。目前已经有不少科研院所在开发这个毒株产品。

在临床上,区分由野毒株还是由疫苗病毒引起的临床发病十分必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多样性的局面会更加复杂,有可能会出现新的流行毒株。

中国因为蓝耳病造成的损失很难统计,因为疫病复杂,很难统计单个疾病所带来的损失。但美国有统计数据,因为其猪场没有猪瘟,没有伪狂犬,猪丹毒等疫病。根据统计,在美国,由于急性PRRS 爆发造成损失每头母猪为255 美元,每头生长猪为6.25-15.25 美元。据估计,PRRS 每年给美国养猪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5.6亿美元。因此,PRRS仍然是影响全球养猪业最重要的疫病。

对此,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汉春在最近举行的第39届养猪产业博览会期间发布了诸多新的研究成果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单纯依靠疫苗来控制PRRS难以奏效,综合防控措施十分必要

对于蓝耳病的防控,杨汉春认为,猪场应树立综合防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理念,走出过分依赖疫苗的误区,将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放在首位,积极探索闭群饲养、毒株驯化、多点饲养等方式,建立适合自身猪场的综合防控体系。

美国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切断PRRSV 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来源是预防猪群感染PRRSV 的最有效措施。

生物安全措施主要包括:

1)实施全进全出和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清除PRRSV 在猪场的污染,降低和杜绝在猪群间的传播风险;

2)建立阴性公猪群,进行公猪精液检测,避免PRRSV 污染精液;

3)严格进行种猪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禁止引入PRRSV 感染和带毒种猪;

4)严格人员进出控制制度,出入人员淋浴和更换工作服,运输工具的清洗消毒,猪场工作人员的靴子和工作服的清洗和消毒,更换注射针头,灭蚊和苍蝇,切断PRRSV 的间接传播途径;

5)采用空气过滤系统,阻断猪场内PRRSV 经气溶胶的传播。

杨汉春认为,对于PRRS阳性猪场而言,如果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PRRSV 可以在猪群中反复循环,PRRSV阳性种猪群和保育猪群可以长时间提供传染来源,就会造成哺乳仔猪、生长猪和后备母猪感染。此外,间接传播途经在PRRSV 的传播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受到PRRSV 污染的靴子和工作服、注射针头、蚊、苍蝇、运输工具和气溶胶,可造成PRRSV在猪场内和猪场间的传播。

据杨汉春介绍,蓝耳病防控不能过分依赖疫苗,尽管有商业化的疫苗,但养猪业发达国家(如美国)也并非完全依赖于疫苗,而是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控制策略。随着对PRRSV 传播、致病、变异等特性以及现有商业化疫苗的实际免疫效力和弊端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意识到单纯依靠疫苗来控制PRRS难以奏效,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PRRS十分必要。

据悉,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的京安综合试验站坚持采用闭群技术控制PRRS,同时采取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后备母猪驯化、PRRSV 检测和淘汰阳性种猪,经过3年的工作,种猪群达到了PRRSV 阴性,猪群生产性能稳定。

一年免疫3次或4次甚至5次,这是用防控猪瘟的思维在防蓝耳病

夏季是蓝耳病的高发期,不少猪场会在这期间普免蓝耳疫苗以防控蓝耳病。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杨汉春指出,蓝耳苗不能普免,并且一年不能免疫2次以上。免疫频率过高容易造成人为散毒,加剧蓝耳病的不稳定性。

“一年免疫3次或4次,不稳定时甚至5次。”这是南方农村报记者在一线跑猪场问道养猪人士蓝耳苗的免疫频率时,收到的答案。“这是用防控猪瘟的思维在防蓝耳病,是错误的。”杨汉春一针见血地指出,蓝耳疫苗的免疫频率不能过高,因为机体会持续性地向外界排毒,高强度的免疫只能会加剧病毒在场内的不稳定,造成循环传播。

据杨汉春介绍,在国内蓝耳病的防控有不少误区:盲目、过度、长时间使用弱毒活疫苗。“强制免疫、普遍免疫、高频度免疫这都是不科学的防控方法。”杨汉春认为,国内蓝耳疾病的复杂与养猪人士的错误防控思维有一定的关系,目前临床发病中发现不少蓝耳疾病是由于疫苗毒株所引起。

如何判断猪场停止使用蓝耳苗的时期?

根据杨汉春实验室2014年的检测数据,来自25个地区273个猪场的22482份血清中,结果仅有1.1%的猪场呈现阴性,高达98.9%的猪场呈现阳性,其中抗体阳性率介于18%-100%之间,猪场平均抗体阳性率为79%。杨汉春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不单只是蓝耳苗,其他疫苗也是一样,推荐免疫方案是超过2次/年的,可以考虑不要使用,因为疫苗的免疫保护周期有半年的保护期,免疫频率过高,产品是不成熟的。

“并且母猪是不能持续性免疫蓝耳活疫苗的,持续免疫会造成病毒扩散,人为引发蓝耳病。稳定后应该停止使用疫苗,有些猪场就在停止使用蓝耳活疫苗后,由不稳定场变成了稳定场。”针对蓝耳病的防控,杨汉春建议猪场需强化生物安全,防止蓝耳病病毒新毒株的传入。同时减少或停用高致病性弱毒活疫苗,积极探索闭群饲养、猪群驯化、多点饲养等方式,建立适合自身猪场的综合防控体系。“蓝耳阴性场禁止使用蓝耳活疫苗。”杨汉春强调,阴性场免疫活苗后,只会人为地将猪场转阳,增加疾病不稳定性。

而如何判断猪场停止使用蓝耳苗的时期?杨汉春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仔猪存活率超过92%以上就可以考虑停用,当然最好结合一些病原与抗体的检测手段进行判断。在杨汉春看来,蓝耳病防控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想象中可怕,只需要正确使用疫苗,减少活疫苗的使用,重视生物安全,疾病自然能够稳定。

蓝耳病的净化问题

为什么猪场难以控制蓝耳病?杨汉春分析认为,这与猪蓝耳病病毒的特性相关,该病毒极易变异、毒株重组,同时受毒株多样(高致病性毒株、低致病性毒株)、持续性感染、病毒增殖的抗体依赖性作用、免疫抑制等影响。此外,境外新毒株的传入已造成不少猪场感染和发病,损失较大。高致病性毒株减毒活疫苗的无序使用造成的防控问题已突显。猪蓝耳病的多样性急剧攀升、变异程序加快,出现了不少新的毒株。

造成猪场蓝耳病不稳定的因素多样。据杨汉春介绍,猪场存在HP-PRRSV感染与传播、存在多个毒株感染、新毒株传入猪场、猪群中出现新的毒株、高致病性减毒活疫苗的使用和不正确使用等都是其中的干扰因素。

反观现在猪场防控蓝耳病的做法,误区不少:不重视生物安全、过分依赖疫苗;猪场缺乏对猪群PRRSV感染的监测与评估;盲目、过度、长时间使用减毒活疫苗;不科学地强制免疫、普遍免疫、高频度免疫;同一猪场使用两种不同毒株以上的活疫苗;随意更换不同毒株的疫苗。

那么,猪场如何防控猪蓝耳病?杨汉春建议猪场需强化生物安全,防止蓝耳病病毒新毒株的传入。同时减少或停用高致病性减毒活疫苗,积极探索闭群饲养、猪群驯化、多点饲养等方式,建立适合自身猪场的综合防控体系。

“蓝耳病的净化目前来说可能还有点早,但这是方向,猪场应该努力,尤其是种猪场。”杨汉春强调,做好猪场的生物安全和免疫管理时关键。此外,对于不同类型PRRS疫情发生、阴性、阳性稳定、阳性不稳定)的猪场,防控对策有所不同。



分享到: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
国际畜牧网版权所有